表演艺考生台词拿到手不会处理咋办?三点定位法(1)
有同学问:“台词老师刚发了一篇新台词,可我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处理,这可怎么办呀?”别担心,当你面对不知如何处理台词的困境时,“三点定位法”就能派上大用场啦!
在表演领域,“三点定位法”是演员剖析作品的基础方法。就像播音主持专业有“备稿六步”那样,表演专业的台词(当然,这一方法的应用不仅局限于台词)也有“三点定位法”。
无论进行何种表演,演员一旦登上舞台或是面对镜头,都要清晰明确自己在观众眼中的身份。不管是朗诵故事、小说、散文、寓言,还是在戏剧、小品中扮演角色,演员都必须清楚当下自己是谁。
在艺考中,从台词或语言表达的角度来看,说话者的身份起着关键作用,它直接决定了处理文章时所应把握的基调。为了准确把握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考察,这三个方面也就是所谓的“三点”,合称为“三点定位法”。
第一步:如何对发出信号者进行考察(如何处理一个作品的第一步)
在表演创作里,对发出信号者的考察,关键在于剖析作品所蕴含的“三观”,即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三观”并非凭空产生,它与人物的身份紧密相连,受到出身、教育程度和生活经历的深刻影响。
演员要通过作品的用词、造句和风格来推断人物的“三观”。这就是为什么在朗读文章时,我们要求演员了解大量背景资料。以巴金和茅盾的作品为例,我们会让同学们去了解他们的生平经历,目的就是探寻其“三观”的形成过程。
不过,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我们绝不能脱离作品本身。作家的真实经历只能作为参考,为我们的创作提供一定的指导。实际上,作家在创作时,并非完全遵循自己一贯的想法和认知。很多时候,他们是基于对某些景、物、情的当下感受进行创作,具有即兴性。也就是说,作家会根据不同的作品,调整自己的创作状态。所以,演员在分析作品时,要以作品本身为核心,同时合理借鉴作家的经历,才能更准确地把握作品中人物的“三观”。
作品案例分析:《家》一巴金、曹禺
经巴金先生创作、曹禺先生改编,文学经典《家》在两位文学大家的雕琢下,呈现出了更为独特的艺术魅力。其中,鸣凤这一角色尤为引人注目。
在鸣凤与三少爷的一场戏中,她的台词有着显著特点,存在大量重复用词,例如“只要是喜欢的,真正喜欢的,喜欢的不能再喜欢的”。从这些台词能看出,鸣凤词汇量有限,文化水平不高。然而,即便如此,她的话语中却没有丝毫粗俗之词。
透过这样的语言表达,鸣凤的人物性格和形象跃然纸上。她宛如一张纯净的白纸,单纯而不谙世事,灵魂更是如水晶般纯洁无瑕。
要点总结
在考察“发出信号者”这一要点时,切不可仅凭主观臆想随意编造。每一个得出的结论、发现的问题,都必须在剧本或文学作品中找到依据,绝不能脱离作品另起炉灶。
同一部作品,由于对“发出信号者”的认知和解读不同,创作基调也会大相径庭。演员拿到一篇文章、一个故事或是一个角色时,首要任务便是对“我是谁”进行深度拷问。
具体而言,拷问的方向涵盖多个方面。包括角色的“年龄”,不同年龄段的角色有着不同的心理和行为特征;“职业”,它决定了角色的日常活动、思维方式和社会地位;“所受的教育”,会影响角色的知识储备、价值观和表达方式;“成长的环境”,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富裕还是贫穷的环境,都会塑造角色的性格和习惯;“家庭状况”,如家庭氛围、家庭成员关系等,对角色的情感和行为模式有着深远影响;“经济状况”,则会左右角色的生活品质和消费观念等。演员在准备过程中,需不断地就这些方面进行自我拷问,以精准把握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