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基础表演生的台词学习:类比法应用指南
“类比法”原本是工业创造领域的一个理论,然而将其应用于艺术创作中,效果极佳。要知道,“类比法”源于形象思维。在语言表达时运用“类比法”,需要把想要表达的事物抽象成具体概念,再与表达技法中的抽象概念进行对比。接下来,我将针对“类比法”使用常见的四种情况逐一举例分析。
1、对物体的直接类比
在日常创作中,我们常常会面临对景物进行生动描述的需求,而直接类比法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就拿“城门”来说,当我们提及这两个字,大家脑海中都会浮现出它的形象。那么,我们可以从“城门”抽象出哪些概念呢?
首先,“城门”给人的直观感受是“大”,同时它还具有“厚”和“重”的特点。这样,我们就抽象出了“大”“厚”“重”这三个关键概念。接下来,我们在表达技法中去寻找与之对应的表现方式。对于“大”,我们可以用“大的音量”来类比,让听众从听觉上感受到城门的宏大;对于“厚”,我们通过“拉长声音”,将声音的持续时间延长,以此体现城门的厚重感;而“重”则可以用“低沉的语调”来表达,营造出一种沉稳、厚重的氛围。
与之相对的是“小门”。这里我们不使用儿化音,单纯运用手头的表现技法来呈现。“小门”具有“小”“薄”“轻”的特点。在声调方面,我们可以提高音调,以此体现“轻”的感觉;对于“小”,我们减小音量,让听众感受到其规模的小巧;而“薄”则用比较快的速度来表现,突出其单薄的特质。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就清晰地将“城门”和“小门”区分开来。
2、对物体的间接类比
在表达过程中,有些事物是比较难用声音直接呈现的。就像“赤橙黄绿青蓝紫”这些颜色,它们属于视觉范畴,若采用直接类比法,往往难以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这时,我们就需要运用二次类比,也就是“对物体的间接类比”,换个思路来解决问题。
以“红色”为例,提到“鲜艳的五星红旗”,我们不能直接用声音描绘其颜色,而是要从人们对五星红旗的情感和感受入手。每一个热爱祖国的老百姓,对五星红旗都怀有热爱与自豪之情。在之前讲解语气语调时,我们了解到上行语势可用于表达喜爱。所以,当我们说“鲜艳的五星红旗”时,逐字采用上行语势,一个字比一个字音调高,便能将对红旗的情感生动地展现出来。
这意味着,当“类比法”无法直接进行抽象类比时,我们要把人的感受作为突破口,考虑人对事物的情感体验,从而找到合适的表达途径。
3、相同概念找到不同特点的多次抽象过程
在朗诵“我爱你中国,我爱你青松气质,我爱你红梅品格”时,我们会碰到一个问题。从表面上看,青松气质和红梅品格有相似之处,二者都有迎风傲雪的特质。青松在冬天依旧保持翠绿、不落叶;红梅则越是寒冷,花开得越盛,是冬季绽放的花卉。实际上,这首诗并非单纯描写青松和红梅,而是借它们来比喻祖国的坚强与可爱。
如果不加以区分,对二者的表达处理可能会千篇一律。所以,我们要着眼于青松和红梅的不同之处。青松外形挺拔,而红梅的树干曲曲折折,花朵娇嫩柔弱。基于这些差异,我们可以进一步抽象出不同的概念:青松象征着阳刚之气,红梅代表着阴柔之美。这样一来,诗句所表达的内涵就变成了“我们的祖国既有青松阳刚的气质,又有红梅阴柔的美”。
4、对情感的生理反应进行模拟
以岳飞的《满江红》为例,在许多朗诵处理中,“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这几句往往被演绎得豪迈奔放、慷慨激昂,一句比一句音调更高,尤其是最后“何时灭”三个字,恨不得喊破嗓子。然而,这样的处理方式真的符合岳飞的特质吗?这样的演绎,说它是文天祥、霍去病的情感表达似乎也说得通,他们都有着豪迈的气概,但岳飞有着他独特的特点。
文天祥明知抗敌可能失败,却依然坚守“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信念,展现出一种决然的豪迈;霍去病则是百战百胜,麾下兵强将勇、所向披靡。而岳飞的独特之处在于一个“冤”字。他有能力战胜敌人,却被皇上阻拦;有取得胜利的机会,朝廷却不允许他把握。所以在词中“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他的呼喊与发泄,是因为他的敌人不在前方的战场上,而在自己的背后——朝廷之中。基于此,我们可以从岳飞的这种心境中抽象出“憋闷”这一关键概念。这其实就是对人在特定心理处境下的生理反应进行模拟。
这意味着,当我们运用各种力度、方法都无法突出人物或词句的独特之处时,就要去“描摹”“模拟”人物的心境,以及这种心境所引发的生理反应,通过对这些生理反应进行类比,来调整我们的表现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