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章中心>艺考动态>表演艺考生零基础学台词的入门指南

表演艺考生零基础学台词的入门指南

发布时间:2025-04-28 点击数:11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小说是极为常见的一种文学体裁。它以刻画人物形象为核心,借助完整的故事情节以及细致的环境描写,生动地反映社会生活。无论是篇幅短小精悍的短篇小说,还是鸿篇巨制的长篇小说,皆源于生活,却又超越生活,常常运用夸张的描述手法来增强表现力。

散文则是一种着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极为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它往往是作者触景生情,或是借物寄情的情感载体,情感表达浓郁而真挚,能够精准地传达作者在特定时刻的内心感受,尤其注重展现作者内心情感的起伏过程。

由于小说和散文存在诸多相似之处,在表演院校校考的台词考试环节,许多同学难以分辨二者的差异。这是因为部分叙事性散文也具备一定的故事情节,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甚至蕴含着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

鉴于此,今天我们将从“描述”“叙述”“评述”“对话”这四个维度,深入对比小说朗诵与叙事性散文朗诵之间的区别。

 

1、叙述的区别

在语言艺术的表达中,散文朗诵与小说叙述里的“叙述”有着明显区别。以巴金先生的《海上日出》为例,文中“在船上为了看日出,我特地起了个大早,那时候天还没亮,周围雾蒙蒙的”这样的描述,更多是在叙述环境。作者通过对环境细致入微的刻画,传达自己当时的心情——那份为了看日出而激动不已的感受。在叙事性散文里,叙述环境往往是为了抒发情感,让读者能感同身受作者当下的心境。

然而,小说中的叙述则有所不同。小说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人物”和“故事”上。在小说里,对环境的描述以及对人物形象的塑造都有着特殊要求。环境描述要能把听众带入故事的情境与氛围中,让他们产生共鸣;而人物形象的塑造,需要传递出鲜活、鲜明的人物性格特点。

 

2、描述的区别

在文学创作里,散文和小说在描述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1)描述内容来源

散文描述的事情大多源于作者自身经历,是作者在经历过程中的感悟与感想。以朱自清的经典散文《背影》为例,文中描写父亲下站台、穿过铁道、攀爬站台去买橘子的整个过程,皆是作者亲身经历的真实场景。

而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很多是虚构的,并非作者当下的亲身感受。它是作者通过艺术想象、提炼后创作出来的。比如小说《林海雪原》,其中的人物和故事都是虚构创作。作者需要把这些虚构的人物形象通过描述清晰地展现出来。


(2)人物形象刻画

在刻画人物形象时,两者的要求也不同。散文中,人物形象往往是在真实经历的叙述中自然展现,更多是为了烘托作者的情感。而小说则需要鲜明地塑造出人物独特的性格特点。

(3)对读者的引导方式

在引导读者感受方面,小说和散文也各有特点。小说需要给观众一定的想象空间,描述要让观众能够展开想象,仿佛能看到此时此刻的画面,了解人物之间发生的事情。作者要带观众进入故事,甚至要运用一些夸张的手段和渲染来增强效果。

而散文不允许这样做,因为散文描述的是作者的亲身经历,强调真实和自然,更注重让读者感受作者在经历中的情感体验,而不是引导读者进行想象创作。

 

3、评述的区别

在文学表达里,“评述”是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它常见于议论性散文中,不过在小说作品里相对少见。那么,小说中的评述通常会运用在哪些地方呢?一般来说,短篇小说或者寓言故事里会经常出现,毕竟寓言故事也属于小说的范畴。

尤其是在很多寓言故事的结尾部分,常常会用到评述。与前面提到的描述和叙述相比,评述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以《伊索寓言》为例,我们常常能在故事的最后看到类似人生哲理的话语,这其实就是作者给出的评述。作者站在相对客观的角度,对整个故事进行总结和升华,提炼出其中蕴含的道理。

 

4、对话的区别

在文学创作里,散文和小说在对话运用上的对比十分显著。为什么我说它最明显?原因在哪?

不少叙事性散文里也存在对话情节。以《那年我 15 岁》这篇叙事性散文为例,文中有一段父子间的对话。孩子见到父亲后问道:“爸爸我是谁呀?您不认识我吗?”父亲则回应:“你是谁?我不认识。”在散文创作中,对于这类对话,创作者通常不会刻意借助对话去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散文更注重情感的抒发和情境的营造,对话往往只是推动情节、展现情感的一种辅助手段。

然而,小说在对话处理上有着截然不同的要求。在小说的对话里,创作者需要通过对话来凸显人物之间的差异,包括性格、年龄、身份等各个方面。每一句对话都像是一块拼图,共同拼凑出人物独特的形象。不同性格的人物,说话的语气、用词习惯会截然不同;不同年龄和身份的人物,其话语内容和表达方式也会大相径庭。对话成为了塑造人物、推动故事发展的关键元素。


微信二维码

187-5449-8116

沉浸体验!即刻改变
试听课全程免费,提供食堂和宿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