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章中心>艺考动态>表演生避雷!这 4 种错误表演方式千万别踩

表演生避雷!这 4 种错误表演方式千万别踩

发布时间:2025-09-02 点击数:7

1.“表演情绪”

“表演情绪”是演员在表演时存在的问题,指演员不探究人物产生情绪的心理根源,直接去演绎情绪。

 

实际上,抓情绪的关键在于抓行动。像委屈、高兴、颓废这类情绪,不能简单通过眉头紧锁到某个程度、脸部肌肉张开到何种地步、头低下多少,或者说话用多悲凉的口气来演绎。只有抓住人物的行为,才能真正抓住人物的情感,进而找到人物的自我感觉。

 

2.“表演形象”

“表演形象”是对一种表演现象带有贬义的评价。部分演员既不认真去塑造人物的内心世界,也不把人物的外部特征反复揣摩和练习,使其融入自己的心理和形体行动中,而是直接去演绎人物的某种性格和外部特征。

 

这样一来,舞台上就会出现“两副面孔”的现象,一张是演员自己的面孔,另一张是演员想要塑造但未完全融入自身的“人物形象”。这种创作方法是不可取的,观众会觉得演员在演绎角色时,只是在演自己,而非真正的角色。不过,“表演形象”属于表演观念方面的问题,理论上没有错误,只是不被观众认可。

 

3.“过火表演”

“过火表演”是错误的表演方法,指外部动作的分寸超出了内心的依据,造成表演创作中的“心里赤字”。我们常说要“动于衷而形于外”,要是只有外在表现而内心缺乏体验,或者外部的形体动作与对应的内心体验不一致且过度,就属于“过火表演”。

 

这种情况常出现在经验不足的演员身上,一方面是因为内心体验跟不上。还有些演员错误地认为“过火”的表演“有劲”“出彩”“过瘾”,若不及时纠正,后果会很糟糕。内心体验需要调动心灵和情感,要是演员自己不愿去经历这种体验的“苦”,外界再大的力量也没用,只有彻底转变观念才行。通常,老师严厉的批评,能像一剂猛药,让演员猛然醒悟。

 


4.“刻板表演”

“刻板表演”是表演中存在的严重问题。演员塑造角色时,不是从角色的具体情境、性格逻辑出发进行创作,而是依赖固定、模式化的表演套路。比如演“坏人”就一味挤眉弄眼、说话阴阳怪气;演“好人”就一直面带微笑、语气平缓,把人物变得扁平化、符号化。

 

这种表演方式会让角色失去独特性与生命力,观众看到的不是鲜活的人物,而是演员套用的“模板”。要避免刻板表演,演员得深入挖掘角色的复杂性,结合剧本对角色的设定,思考角色在不同情境下会有怎样独特的反应、行为和语言,把每个角色都当作独一无二的个体来塑造。


微信二维码

187-5449-8116

沉浸体验!即刻改变
试听课全程免费,提供食堂和宿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