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章中心>艺考动态>表演生血泪经验:没目的的动作 = 无效表演!

表演生血泪经验:没目的的动作 = 无效表演!

发布时间:2025-08-27 点击数:5

一、什么是“动作与目的”?

动作:指演员的肢体行为,是外在的“形”;

目的:是动作背后的“动机”——角色做这个动作,想达成什么结果?想满足什么需求?。

关键逻辑:动作是“手段”,目的是“终点”。同一个动作,因目的不同,会呈现完全不同的质感。

 

例:同样是“喝水”这个动作

目的是“解渴”:动作可能是急促的、大口吞咽,喉结滚动明显,喝完会下意识抹嘴;

目的是“掩饰紧张”:可能是小口抿、眼神游离,手会不自觉握紧杯子,甚至没喝几口就放下;

目的是“试探对方”:喝水时眼睛会瞟向对方,观察其反应,杯子可能举到嘴边却停住,动作带着“观察性停顿”。

 

二、为什么这个技巧对表演至关重要?

1.避免“表演感”:观众反感“演出来的情绪”,但会相信“为了某个目的而行动的人”。比如“哭”,若只是为了“演悲伤”而流泪,会显得刻意;但如果是“因为找不到丢失的全家福,翻遍抽屉时突然崩溃大哭”,悲伤会自然从动作中溢出。

 

2.让角色有“行为逻辑”:角色的所有动作都应服务于其核心目的,观众能通过动作链条读懂角色的“潜台词”。

 

3.激活细节创造力:目的会倒逼演员关注动作的“分寸感”——比如“抢东西”,目的是“怕对方弄坏它”vs“想占为己有”,手部发力的角度、呼吸的节奏、眼神的焦点会完全不同。

 

三、3个核心练习方法(附实例)

练习1:单一动作的“目的拆解”——让简单动作变“有戏”

操作:选一个无意义的基础动作(如“开门”“捡笔”“整理衣服”),为其赋予5-8个不同目的,用肢体细节展现差异。

 

例:动作“捡笔”

目的1:“赶时间交作业,怕笔丢了”→快速弯腰、手指慌乱扒拉地面,捡到后立刻攥紧往书包跑,可能带点喘息;

目的2:“不想让别人看到笔上的秘密(如刻字)”→弯腰时身体挡住周围视线,捡时手指刻意捂住笔身,起身时快速塞进兜里,眼神警惕扫向四周;

目的3:“假装不经意接近对方(笔在对方脚边)”→慢慢弯腰,捡笔时故意碰一下对方的鞋,抬头时带点“不好意思”的笑,动作重心在“接近”而非“捡”。

 

练习2:“情境-目的-动作链”——让动作有“连贯性逻辑”

操作:设定一个具体情境,明确角色的“核心目的”,然后设计一系列“动作链”,让每个动作都服务于这个核心目的,形成“为了A→做B→为了B→做C→最终指向A”的逻辑闭环。

 

例:情境“暴雨天,角色想让门外的陌生人进屋避雨,但怕对方是坏人”

核心目的:“既想帮助对方,又想保护自己”

动作链设计:

1.(动作)走到门边,手放在门把手上却不拧→(目的)观察对方是否有威胁;

2.(动作)隔着门大声问“你是谁?”→(目的)试探对方态度;

3.(动作)慢慢打开一条门缝,身体挡住屋内→(目的)既让对方看到自己的善意,又保持防御距离;

4.(动作)递出一把伞,却不邀请进屋→(目的)先提供有限帮助,进一步观察;

5.(动作)看到对方发抖,最终侧身让开→(目的)善意战胜警惕。

 

练习3:“对抗性目的”练习——在冲突中强化动作张力

操作:两人一组,设定一个“对立目的”(如A想让B留下,B想离开;A想隐瞒秘密,B想揭穿),用动作(非语言)完成“较量”,全程不说话,仅靠肢体动作展现目的的拉扯。

例:A(母亲)目的“阻止女儿离家出走”,B(女儿)目的“必须走”

B的动作:拉行李箱→被A拉住手臂→用力甩开→转身开门→A抱住B的腰→B挣扎时行李箱掉在地上,拉链崩开→B看到箱子里母亲准备的零食,动作顿住→最终慢慢放下拉杆…


微信二维码

187-5449-8116

沉浸体验!即刻改变
试听课全程免费,提供食堂和宿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