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章中心>艺考动态>表演生声音虚、没气场?试试“贴手掌说话”

表演生声音虚、没气场?试试“贴手掌说话”

发布时间:2025-07-31 点击数:18

表演的“声音气场”,是“气息支撑+咬字聚焦+状态稳定”的结合。“贴手掌练习”的核心,是帮你跳出“靠嗓子喊”的误区,找到“用气息和咬字控制声音”的感觉——就像唱歌时“用气息唱”比“用嗓子唱”更持久、更好听,台词也是同理。练到最后会发现:声音稳了,状态自然放松,气场反而会跟着出来。

 

为什么“对着手掌说”能让声音变稳?

手掌贴近嘴巴时,相当于给声音造了一个“小共鸣空间”:  

1.强迫发声位置下沉:如果用嗓子“挤着喊”,手掌会明显感受到气流杂乱、震动生硬;但如果用胸腔或喉腔底部发力(类似“叹气说话”的状态),手掌能感受到更扎实的震动,这其实是在帮你找到“用气息托住声音”的感觉——声音的“稳”,根源是气息支撑,而非嗓子用力。

 

2.倒逼“咬字清晰”而非“音量大”:手掌贴脸时,音量稍大就会有“闷堵感”,反而会让人下意识收住嗓子,用更集中的咬字(比如字头稍用力、字腹舒展)传递信息。而好的“气场”,本质是“清晰的表达+稳定的状态”,不是靠音量压人——比如话剧里的老戏骨,轻声台词反而更有穿透力,就是因为咬字和气息的聚焦。

 

具体练习步骤(从“贴手掌”到“自然放大”):

1.先“贴手掌说”,找“震动感”:  

   手掌轻轻贴在嘴巴前方(距离1-2厘米),说一段台词(比如自我介绍、简单独白)。重点感受:手掌是否能摸到均匀的气息震动?喉咙是否放松(像平时聊天一样,没有“提喉”的紧绷感)?  

   此时不用追求音量,甚至可以比平时说话还轻,但要确保每个字“咬实”(比如“你好”的“你”,舌尖抵齿背的动作要清晰,“好”的韵母“ao”要舒展)。  

 

2.慢慢“移开手掌”,保持“震动感不变”:  

   每说1-2句,手掌慢慢往后移一点(每次移3-5厘米),直到移到手臂自然伸直(距离嘴巴30-50厘米)。  

   关键是:手掌移远后,尽量保持“震动感”不变——不是靠“喊”来放大音量,而是像“气息带着声音往前送”,喉咙依然放松,咬字的清晰度不变。  

   可以想象:声音像一根“线”,从胸腔(或喉腔底部)出发,顺着气息“送”向远方,而不是从嗓子“喷”出去。  


3.最后“脱开手掌”,用“眼神辅助气场”:  

   当手掌完全移开后,试着自然站定,说同样的台词。此时可以稍微加大音量,但要记住:音量是“气息自然延伸”的结果(比如气息更足,声音自然变亮),而非刻意“加力”。  

   同时,气场的“外化”可以配合眼神——说话时看着前方(比如想象对面有一个人),眼神稳定不飘,即使声音不大,状态的“定”也会让人觉得有气场。

 

 

避免“声音虚”的核心——别忽略“气息打底”

如果练的时候总觉得“声音发飘,放大就虚”,可以先做5分钟“气息预热”:  

(1)慢吸慢呼:鼻子深吸一口气(感受腰腹微微撑开),然后用“嘶——”的声音慢慢呼出,尽量呼得匀、呼得久(每次15-20秒)。重复3-5组,激活腰腹的气息控制能力。  

(2)因为“声音放大”的本质是“气息输出量增加”,如果腰腹没有力量,光靠嗓子“扯”,音量越大越虚,气场自然立不住。


微信二维码

187-5449-8116

沉浸体验!即刻改变
试听课全程免费,提供食堂和宿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