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艺考生基础课丨“七力四感”是什么?
一、七力:演员的创作能力
1、观察力
演员需从生活中捕捉人物特征(如性别、职业、行为习惯),通过细节积累塑造真实感。例如,比如观察一个老人走路的姿态,是颤颤巍巍还是步伐稳健,能帮助演员在舞台呈现更立体的形象。
2、注意力
在虚构情境中保持专注,要高度集中注意力,不受外界干扰,做到“真听、真看、真感觉”,才能更好地展现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例如,李安强调演员需通过“醉心于戏剧情境”排除外界干扰。
3、想象力
根据剧本和角色设定,想象出各种场景、情节和人物关系,填补剧本空白,通过“有魔力的假设”让自己真实的融入,激发情感与行动欲。例如,演员需想象角色未写明的背景故事(如“一个因情伤厌恶爱情的杀猪匠”)以丰富表演层次。
4、感受力
敏锐地感受各种情感和氛围,真实体验角色情绪,避免虚假的“表演情绪”。无论是喜悦、悲伤、愤怒还是恐惧,都要能深刻地体会并在表演中准确地表现出来。例如,演员需通过共情理解角色的社会背景与心理逻辑(如市井出身者的自卑感)。
5、判断与思考力
表演不是机械地模仿,而是要思考角色的行为动机、心理变化等,在虚构情境中合理分析角色行为逻辑,让角色更加立体、丰满。例如,角色听到噩耗时需展现“犹疑—震惊—崩溃”的渐进过程,而非直接表现结果。
6、适应力
表演中会遇到各种不同的场景和突发情况,要灵活应对,迅速适应新的环境、对手的表演风格以及各种意外状况,保持表演的流畅和自然。例如,在忘词时通过肢体语言或即兴台词补救,维持戏剧连贯性。
7、表现力
最后就是要把前面的各种能力通过自己的表演展现出来,通过肢体、语言、表情外化内心活动,让观众看到一个鲜活的角色呈现在舞台上或屏幕前。例如,眼神的躲闪可表现心虚,语调的颤抖可传递恐惧。
二、四感:演员的创作感知
1、真实感
建立对虚构情境的信念感,无论是角色的性格、经历还是情感,都要表现得真实可信,如无实物表演时需坚信手中“杯子”的存在。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角色的喜怒哀乐。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认为,达到孩童游戏的专注程度才能成为伟大演员。
2、形象感
每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形象特点,包括外貌、穿着、气质等方面。要能够准确捕捉典型特征,塑造人物辨识度。通过化妆、服装搭配以及自身的气质展现,将角色形象生动地呈现出来。例如,通过方言、驼背体态或特定手势区分角色身份。
3、幽默感
巧妙地运用幽默元素,自然流露诙谐,让观众在欢笑中感受到角色的魅力和作品的趣味性。但也要把握好度,避免夸张做作影响整个表演的基调。例如,喜剧表演需基于真实互动,而非刻意挤眉弄眼。
4、节奏感
准确地把握表演的节奏,控制表演的轻重缓急,让整个表演有起有伏、张弛有度。让观众更好地沉浸在表演中,感受到作品的魅力和情感的传递。例如,紧张场景需加快台词速度,悲伤段落则需延长停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