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生舞台语言核心表现手段:语言语调
一、什么叫语调
语调,指的是语言所具有的声音色彩。演员是说出来的台词作者,即角色语调的作者。
优美的音乐离不开动听的旋律与节奏,而语调恰似语言的旋律与曲谱。它涵盖声音技巧的诸多变化,诸如高低、轻重、迟急、顿挫等等。当语调丰富多样、生动活泼时,语言便会充满音乐性与节奏感,语言的各种情感也能在语调中得以体现。
语调源于明晰的思想、鲜明的态度、强烈的愿望所激发的情感和内心的视像。所以,演员要凭借自身的想象力,将作者笔下人物所处的生活情境在脑海与心灵中鲜活地呈现出来,使之成为一幅有形有色的生活画卷。唯有如此,才能让台词真正成为自己发自肺腑想要表达的话语,仿佛这些台词就是从自己的思想中自然流淌而出。为了实现这一点,演员应当竭力探寻精准的语调,将思想、感受、视像、愿望等清晰鲜明地展现出来,进而感染观众,达成预期的表演效果。语调的产生是基于语言的目的性和行动性。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语调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然而在台词表达或朗诵时,要避免使用刻板、做作的语调。任何缺乏内心依据的语调,都会让语言显得矫揉造作、空洞乏味。过度使用语调或对语调进行过分修饰,也会使语言变得庸俗、华而不实。话剧的特色在于语言的真实与细腻,它所传达出的心灵之声,远比任何音乐都更为细腻、复杂和多样。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调,必须始终从语言的内容和情感需求出发。声音受头脑和心灵的支配,没有具体的思维过程,就无法产生合适的语调。台词应当以剧本中的特定人物为出发点,契合角色的性格和内心节奏。任何脱离角色内心生活而刻意营造的语调,即便听起来“悦耳动听”,也难以触动观众的心灵。
二、从语法入手寻找语调
语调需肯定、明确,绝不能模棱两可。只有做到这一点,思想才能借助语言精准地传达出去。
在朗读简单句子时,语调方面要明确以下几点:
交流对象:明确这句话是对谁说的,以及你和对方的关系。不同的交流对象和关系,会使语调有不同的表现。比如对长辈说话,语调可能更温和、敬重;对平辈朋友说话,语调会更随意、亲切。
表达动机:清楚自己为什么要说这句话,也就是说话的动机。动机不同,语调的侧重点和情感色彩也会有所差异。如果是为了劝说对方,语调可能会更诚恳、急切;如果是陈述事实,语调则相对平稳。
预期目的:明白说这句话想要达到什么目的,期望产生什么样的结果。若目的是鼓励对方,语调会充满积极向上的力量;若目的是批评对方,语调可能会更严肃、尖锐。
(1)偏正复句
偏正复句的前后分句在意义层面存在主次之分。正句承载着核心意思,而偏句则起到对正句进行说明或限制的作用。通常的语序是偏句在前,正句紧随其后。它能够表达转折、假设、条件、因果、取舍等多种逻辑关系。
由于偏正复句中各分句之间的关系呈现出正反、因果、取舍等特点,所以在语调表达上,必须着重突出这种逻辑关系。这种逻辑关系主要通过语调的转换来体现。
例1:“不论走到什么地方,人总是爱他的故乡的。尽管他乡的水更甜,山更青,他乡的少女更多情,他乡的花草湖光更温柔;然而,人仍然是爱他的故乡的。爱他粗朴的茶饭更好吃,爱他的乡音更入耳,爱他古朴的丝弦更迷人!”
在这个句子中,“不论走到什么地方”“尽管他乡……更温柔”是偏句,为正句“人总是爱他的故乡的”“人仍然是爱他的故乡的”做铺垫。在语调上,偏句部分语调相对平稳,以陈述他乡的美好;而正句部分,尤其是“然而”后的内容,语调要加重、上扬,突出对故乡的热爱这一核心情感,体现出与偏句描述的他乡美好的对比,强调这种对故乡的爱是不受他乡诱惑影响的。
例2:“他没有遗产,他没有嗣息,他没有坟墓,他也没有留下骨灰,他似乎什么都没有给我们留下,但是他永远活在我们心里。”
“他没有遗产……他似乎什么都没有给我们留下”是偏句,描述了他物质层面的“一无所有”;“但是他永远活在我们心里”是正句,强调他在精神层面的重要意义。语调上,偏句部分语调逐渐低沉,营造出一种遗憾、惋惜的氛围;“但是”处语调转折上扬,正句语调要坚定、有力,突出他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体现出偏正之间的转折关系。
(2)疑问句
疑问句可分为以下三类:
①是非问:这类问句要求对方回答“是”或“不是”“有”或“没有”。其语调特点是在问句的主要词上转为上升。
例如:“你有事吗?”“这话真是他说的?”“他真是这样说的?”在这些句子中,“有事”“真是他说的”“真是这样说的”是主要词,语调在这些词上要上升,以体现疑问的语气,引导对方给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
②选择问:要求回答者在给出的二者之间选择一个。语调需要在对比的两个词组上加重上扬。
例如:“你说咱们这个单位,是吃闲饭的多,还是干活儿的多?”“吃闲饭的多”和“干活儿的多”是对比的两个词组,在这两个词组上语调要加重上扬,突出可供选择的内容,让对方明确需要在这两者中做出选择。
③特指问:要求对方就某一点作出答复。句子中会用疑问代词“谁”“什么”“怎么”“怎样”等代替需要解答的疑点。语调在疑问代词上加重升高。
例如:“这是谁呀?”“你要上哪儿去?”“今天的幸福是怎么来的呢?”“谁”“哪儿”“怎么”是疑问代词,语调在这些词上要加重升高,强调需要对方针对这些疑问点进行回答。
(3)祈使句
祈使句的作用是向对方发出命令、请求或与对方进行商量。例如“出去!”“你回去吧!”“最好准时来,不要迟到!”这类句子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其语气和语调都要依据上下文所提示的感情尺度来进行处理。
如果是命令式的祈使句,如“出去!”语调要强硬、果断,音量较大,以体现命令的权威性;如果是请求式的,如“你回去吧!”语调会相对温和,带有一些恳请的意味;而商量式的“最好准时来,不要迟到!”语调则较为平和,像是在与对方友好的沟通。
(4)感叹句
感叹句的用途是表达强烈的感情。要根据不同的情感需求运用相应的语调来表达。
例如:“这是多么长,多么可怕的一场噩梦!”在这个句子中,“多么长”“多么可怕”体现出强烈的惊恐、后怕等情感,语调要高亢、激昂,通过拉长“多么”的发音,加重“长”“可怕”的语调,来充分表达出这种强烈的情感。
三、从人物出发去寻找语调
在生活的大舞台上,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表演者,我们的语调如同灵动的音符,千变万化,演奏着生活的喜怒哀乐。从菜市场里小贩们热情地叫卖,那语调里满是急切与期待,盼着顾客能停下脚步;到校园中老师谆谆教诲的话语,语调沉稳又温和,传递着知识与关怀;再到家庭聚会时亲人间的欢声笑语,语调轻松愉快,洋溢着浓浓的亲情。每一种语调都是生活的生动写照,反映着我们当下的情绪、目的和人际关系。
在中国,曹雪芹在《红楼梦》里,用细腻婉转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的兴衰荣辱。王熙凤的语言犀利泼辣,“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那语调中带着一股张狂和威严,未语先声,尽显其在贾府中的特殊地位;林黛玉的语言则多了几分柔弱和哀怨,“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语调中满是寄人篱下的悲戚。而在西方,莎士比亚的戏剧如同一座语言的宝库。哈姆雷特那句“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语调深沉而凝重,深刻地展现了人物内心的挣扎与思考。
这就对演员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他们需要用声音语调去适应不同人物语言的表达。演员们要像技艺精湛的魔法师,通过声音的变化,将角色的灵魂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台词训练中,从语法和逻辑的基本规律出发,找到最基本地表达语言的规律和方法,这只是基础的一部分。演员们不仅要掌握语言的外在形式,更要深入角色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情感、思想和欲望。只有这样,才能让台词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而是充满生命力的情感表达。当演员站在舞台上,用恰到好处的语调说出每一句台词时,他们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门,让观众沉浸在角色的故事中,感受着那份独特的魅力。在舞台的灯光下,演员们用声音塑造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让文学戏剧的语言在现实中绽放出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