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生!解析本色演员、类型演员与性格演员
在影视表演领域,区分本色演员、类型演员和性格演员,仅仅是为了识别影视演员群体中存在的不同类别,并非意在评判哪一类演员的水平更高。毕竟,每一类演员都在表演创作中付出努力、发挥价值,所以完全没有必要厚此薄彼。
实际上,这几类演员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界限。有时候,一个恰到好处的角色,或者导演对演员提出的特殊要求,都可能使演员突破原本的表演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类型的表演者。
从某种意义来讲,若屏幕上只有单一类型的演员,表演艺术将会显得单调乏味。正是因为有不同类型演员的存在,他们以各自独特的方式诠释角色,才让影视表演艺术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为观众带来多样化的视觉体验和情感触动。
1、本色演员
在电视和电影的演员群体里,存在这样一类演员。他们在表演过程中,始终保留着自身原本的特质,主要凭借自身的条件、素质以及独特魅力来塑造角色,这类演员通常被称作本色演员。
以史兰芽为例,她在《围城》里饰演唐小姐时,凭借清秀的外貌,以及那股清纯又略带孤傲的气质,让角色显得真实、自然且令人信服。还有电视剧《红楼梦》,剧中很多年轻演员能够得到观众认可,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自身的外形和气质与所扮演的角色十分契合,在角色塑造过程中更多地展现了自身本色。
在本色演员的队伍中,既有众多职业演员,也有相当一部分是非职业演员。不过,对于本色演员也存在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由于本色演员主要依靠自身条件和气质来塑造人物,往往难以塑造出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所以他们一般缺乏演技。另一种观点则觉得,本色演员的表演往往真实自然,毫无刻意表演的痕迹,这恰恰最符合电视和电影表演的要求,甚至主张在影视表演中应遵循“本色第一”的原则。然而,这两种观点恐怕都有失偏颇。
2、类型演员
类型演员通常是指那些依据自身形象和气质特点,专门饰演某一类型角色的演员,其中也涵盖了特型演员。
所谓“类型化表演”,是以类型化的角色为根基,挑选在外形、气质风度方面与之相符的演员来进行扮演,力求达到演员与角色融为一体的效果,让观众觉得演员就是角色,角色就是演员。
不过,这种表演方式并非严格遵循让演员在银幕上展现真实生活中本真状态的准则。相反,它会对演员进行各种人为的修饰,极力使演员在周围环境(包括其他人物)中显得突出。所以,即便演员和角色看似合二为一,但并不一定总能给人带来十足的真实感。
可以说,类型化演员与类型化角色紧密相连。在美国好莱坞影视圈,很多演员就是这样被打造成类型演员的。不少演员因专门饰演硬汉、荡妇、傻丫头、蠢婆娘、贤妻良母、受气丈夫、花花公子、黑帮分子等各类类型化角色,而深受观众喜爱。
3、性格演员
性格演员指的是那些善于借助表演技巧,去塑造形形色色、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的演员。这类演员有着非凡的能力,他们既能够成功塑造出与自身形象、气质相近的人物,也能够将与自己特质相差甚远的人物形象鲜活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玛丽·奥勃莱恩在谈及性格演员时曾这样描述:“性格演员会努力塑造出一种人物形象,这个形象是他们自身心理特质与书面角色形象的融合体。性格演员能够让自己所扮演的人物形象更加纯粹,将其塑造成为完美、自然且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全新人物。即便观众熟知这位演员,但依然会对这个全新的人物形象产生强烈的反应。”观众内心活动的复杂性,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我们喜爱性格演员的原因,同时也让我们心生期待,希望能在一个又一个的角色中看到他们的精彩演绎。
通常来讲,性格演员绝大多数都是职业演员。他们大多具备敏锐的形象感,并且在艺术修养和表演技巧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许多知名的性格演员确实创造出了众多令人难以忘怀的经典人物形象。就连坚持“本色第一”观点的德国电影理论家齐·克拉考尔也表示:“虽然只有少数演员能够改变自身的本性,但这种改变正代表了电影生活精髓的细微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