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艺考通关秘籍:讲透台词节奏+人物性格
台词技巧
1.说好普通话:对于演员而言,说好普通话是基础。我国存在北方话、吴语、湘语、赣语、客家话、闽北话、粤语等八大方言区。要是考生只会说家乡话,且很难纠正为普通话,那要成为合格演员会面临很大困难。
2.声音条件很关键:演员拥有优美的声音,能让观众获得精神享受;反之,嘶哑的嗓音会让人物语言魅力大减。所以,在选拔演员时,考察其声音条件十分重要,这和未来人物塑造直接相关。
3.正确理解作品,准确表达内涵:考生若想把一篇文学稿件朗诵好,就得深入、细致地去理解作品。因为朗诵是演员在作品基础上进行的艺术再创造,所以考官会细致考查考生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表达情况。
4.选材很重要:朗诵考试时,选一篇好且适合自己的材料是成功的关键,材料好坏直接影响朗诵效果。要选自己能理解、好表达,同时艺术性和思想性都较强的材料。
5.语言要生活:考生朗诵时,既要用语言表达作品内涵,又要用自己的形式抒发情感。不能有“朗诵腔”,要让语言贴近生活,避免“假”“大”“空”。首先得让观众或听众能听懂、听明白,语言运用要生活化、自然。语言处理要从作品内容出发,不能做作,要有真实的情感体验。
台词四要素
台词不是靠死记硬背出来的,而是要像人物从内心自然流露出来的。声音好听或者普通话标准,不代表台词就说得好;把台词背得很熟,也不意味着台词就很棒。只有按照人物的思想、情感,并且赋予台词潜台词含义说出来的语言,才是演员真正的台词。死记硬背的台词是空洞无力的。
作为表演艺考生,要掌握以下四个要素:
弄清楚这句话是在什么场合说的——地点;
弄清楚这句话是与什么人物说的——对象;
弄清楚这句话是以什么情绪说的——状态;
弄清楚这句话是为什么动机说的——目的。
节奏技巧
演员的表演,本质上是对现实中人生活过程的再现。节奏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运动,所以电影角色要以人类的有机性来构建自身的有机性,电影演员创作的唯一途径就是遵循人类的规律。
在表演艺术领域,节奏通过外在的形体表现和内心的心理反应来被感知和理解,专业上称之为“表演的速度节奏”,它源于斯坦尼体系术语,是表演技术的要素之一。
节奏是帮助演员激发正确体验和情感的技术,也是营造舞台演出节奏和情绪氛围的重要手段。速度一般指内、外部动作的快慢,是节奏的构成部分和外在表现之一;节奏则是表演过程中一种有规律交替出现的现象,通常指内、外部动作的强弱、长短、张力等。
人物性格技巧
一部影片对演员表演最基本的要求,是在银幕上塑造出个性鲜明、自然真实的人物形象。要让观众通过表演感受到鲜活人物独特的气质和强大的性格力量,就必须从分析人物性格入手。
人物性格通常可理解为处理事情的方式方法,人物的思想和情绪是性格的一部分。人物的性格基调是角色内心变化的基础和依据,而节奏的体现就是角色内心变化的过程。既然节奏是一切运动的组织原则,当掌握了影片角色的整体节奏后,也就掌握了“角色的性格基调”。演员可以有目的地按照花费最少力量达到最大效果的原则,把对角色每个片段的分析、人物基调的把握、行为动作的设计,有规律地整合为一个统一整体。
理性感性节奏的结合
在节奏把握中,理性和感性的结合,既是表演艺术无法跨越的起点,又是表演艺术在高层次上的造诣。通过理性分析各层次的表演,才能让情绪的强烈程度、性格的前后差别以及节奏的张弛变化做到“有度”。
过于“理性”,可能会让人物显得模式化,甚至呆板、缺乏张力;过于“感性”,又可能出现舞台剧式的夸张,甚至脱离角色身份和整个剧本。只有在表演节奏上把“理性”与“感性”有机结合,电影角色的真实性才能恰到好处地体现,最终使人物的性格基调和多面性汇聚成完整的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