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艺考想拿高分?先把这5个无效努力戒了
眼神游离不定:传递心虚,拉低角色可信度
眼神是表演的“灵魂之窗”,它能够传递角色的情感、内心的想法,是与观众和对手建立连接的重要桥梁。但在考场上,很多考生却忽视了眼神的重要性,一上台就显得手足无措,眼神四处乱转,时而瞟向天花板,时而看向地面,甚至不敢与考官有任何眼神接触。
在考官看来,这种眼神游离的表现往往意味着考生“心虚”——要么是对自己的表演不够自信,要么是没有真正投入到角色中,无法进入情境。
要避免这一误区,考生在平时的训练中就要有意识地进行眼神控制练习。在即兴表演时,可以根据剧情需要选定一个“假想点”,比如将前方的某一个物体当作交流对象,将目光稳定地锁定于此,通过眼神的变化来展现角色的情绪波动。而在进行台词独白时,则可以依据台词的情境自然转换目光落点,比如回忆往事时眼神可以略带悠远,表达愤怒时眼神可以坚定有力,让眼神与台词、情感相配合,赋予角色更鲜活的生命力。
声音虚浮无力:缺乏底气,削弱表演感染力
台词是表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清晰、有力、富有情感的声音能够极大地增强表演的感染力。但有些考生却错误地认为,只要把台词背熟就行,完全忽视了声音的质量。一开口,声音发“飘”,气息不稳,音量忽大忽小,听起来有气无力,缺乏应有的底气。
考官在评审时,非常看重考生的声音条件和台词功底。声音虚浮无力会给考官留下“不专业”“不自信”的印象,即便考生的台词内容再好、表演技巧再娴熟,也会因为声音的问题而大打折扣,难以给考官留下深刻的记忆。
要改善声音问题,考生需要从基本功练起。每天清晨可以进行“狗喘气”练习,通过快速、有节奏的呼吸来锻炼横膈膜的力量,增强气息的支撑;还可以进行“打嘟噜”练习,活动口腔肌肉,让声音更加圆润、饱满。在念台词时,尝试将发声源想象在“丹田”位置,感受气息从腹部深处自然送出,让声音充满力量与质感。同时,要注意根据角色的性格和情感来调整声音的语调、语速和音量,让声音成为传递情感的有效工具。
动作失真虚假:脱离生活,破坏表演真实感
表演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但无论如何提炼和艺术加工,都不能脱离生活的真实。然而,在考场上,一些考生的动作却显得失真虚假,让人一眼就能看出“表演痕迹”。比如演“捡东西”时,只是象征性地弯一下腰,手都没有碰到地面;演“开门”时,手部动作软绵绵的,完全没有体现出开门时的用力感。
考官对于这种“假动作”是零容忍的,因为它直接破坏了表演的真实感,让考生的表演看起来像一场“闹剧”,无法让考官产生代入感。这些失真的动作往往暴露了考生缺乏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没有真正理解动作背后的逻辑和情感。
要让动作更加真实自然,考生在平时就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多观察身边人的日常动作,留意不同情境下动作的幅度、力度和节奏。在形体训练时,可以对着镜子将动作幅度放大至日常的1.5倍,这样在考场上,即使受到紧张情绪的影响,动作也能保持自然流畅,不会显得过于僵硬或敷衍。
服装搭配失当:干扰判断,留下不专业印象
服装是表演的“外在包装”,合适的服装能够为表演增色,帮助考生更好地塑造角色;而不当的服装则会分散考官的注意力,影响考官对考生专业能力的判断。
不同的考试科目对服装有不同的要求。形体考试应选择简约、专业的黑色练功服和舞蹈鞋,这种服装能够最大程度地展现考生的形体线条,让考官清晰地看到每一个动作的细节。台词表演时,可穿纯色T恤和牛仔裤,干净利落的穿搭能够让考官将注意力集中在考生的台词表达和情感传递上。考生在备考时,一定要根据不同的考试科目提前准备合适的服装,避免因服装搭配失当而影响考试成绩。
即兴表演过火:情绪失控,暴露节奏把控缺陷
即兴表演是表演艺考中的重要环节,它能够考察考生的临场反应能力、创造力和对角色的快速塑造能力。然而,部分考生在即兴表演时,却陷入了“用力过猛”的误区,急于展示自己的演技,将所有的情绪一股脑地宣泄出来,表演过于夸张,时而歇斯底里地大喊大叫,时而痛哭流涕,看起来就像“精神分裂”一样。
这种过火的表演在考官看来,恰恰暴露了考生对表演节奏和情绪收放的把控能力不足。表演讲究“张弛有度”,情绪的表达需要有层次、有铺垫,而不是毫无节制地爆发。过度夸张的表演会让角色显得不真实、不可信,也会让考官感到疲惫和反感。
面对即兴题目,考生首先要冷静下来,快速理解题目的核心要求,梳理出角色的“核心情绪”。比如题目是“与久别重逢的朋友见面”,核心情绪可能是“喜悦”“激动”。然后围绕这个核心情绪展开表演,通过一些细节动作和语言来展现情绪的递进,比如一开始的惊讶,到慢慢反应过来后的兴奋,再到与朋友拥抱时的激动,让其他情绪自然衍生,形成层次分明的表演效果。同时,要注意与“对手”(如果有的话)的配合,根据对方的反应调整自己的表演节奏,让整个即兴表演更加和谐、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