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章中心>艺考动态>表演生备考期,家长应该怎么做?

表演生备考期,家长应该怎么做?

发布时间:2025-07-29 点击数:22

5件事别做:别用“爱”给孩子添堵

1. 别强行“规划”专业方向  

   别因为“表演能当明星”“学播音更稳妥”就逼孩子转方向,也别因为“怕你吃苦”就反对孩子尝试话剧、舞台剧等需要沉淀的领域。表演的核心是“真诚”,被迫走的路很难让孩子投入情感。

 

2. 别用“对比”打击孩子自信  

   “你看隔壁XX都接广告了”“人家统考排名比你高,肯定比你努力”——表演生对“自我价值”很敏感,对比会让他们怀疑“是不是我不够好”,甚至不敢在镜头前展现自己。每个孩子的节奏不同,有人开窍早,有人厚积薄发。

 

3. 别替孩子“解决”所有问题  

   别帮孩子改小品剧本、替他跟老师沟通“能不能少排一场戏”,更别在孩子和同学有创作分歧时直接插手。表演需要“独立感知力”和“协作能力”,这些能力只能在自己处理问题的过程中积累。

 

4. 别把“功利心”挂在嘴边  

   少问“学这个以后能赚多少钱”“这个比赛能加多少分”,多问“你今天排戏的时候,哪个瞬间觉得特别有成就感”。表演是需要“纯粹热爱”支撑的专业,过度强调功利会让孩子把“创作”变成“任务”,失去对角色的共情力。

 

5. 别忽视“心理需求”却只盯“专业成绩”  

   表演生经常要面对“被评价”(比如老师说“你这段情绪不到位”)、“被否定”(比如试镜失败),比普通学生更需要情绪出口。别在孩子沮丧时说“这点挫折算什么”,先听他说“为什么难过”,比催他“赶紧练下一段”更重要。

 

 

5件事要做好:用“支持”帮孩子踩稳节奏

1. 先“懂专业”,再谈“支持”  

   花点时间了解表演生的核心能力(不是“长得好看”,而是台词、形体、共情力、观察生活的能力),知道统考/校考的重点(比如有的学校看重“生活化表演”,有的看重“爆发力”)。不懂可以问孩子的老师,至少别用“我觉得你演得不像”这种外行话否定他。

2. 帮孩子“扎根生活”,而不是“闭门练技巧”  

   表演的素材来自生活:带他去菜市场观察小贩的语气,陪老人聊天感受他们的情绪,甚至让他参与家务(体会“做饭时的专注”“收拾房间的琐碎”)。这些“真实体验”比死练绕口令、模仿明星片段更有用——能演出“烟火气”的演员,才是有生命力的。

 

3. 做“情绪后盾”,但别当“情绪垃圾桶”  

   孩子试镜失败、被老师批评时,先接纳他的情绪(“没选上肯定会难过”),再引导他思考(“你觉得这次哪些地方可以再调整?”),而不是跟着他抱怨(“这老师眼光有问题”)或强行打气(“下次肯定行”)。既要让他知道“你可以脆弱”,也要帮他学会“从挫折里攒经验”。

 

4. 鼓励“试错”,但划清“底线”  

   支持孩子尝试不同风格(比如从甜美到叛逆)、接触不同领域(比如配音、主持、短视频创作),哪怕一开始做得不好——试错是找到“自己擅长什么”的必经之路。但要明确底线:比如“不能为了博眼球演低俗内容”“合作时要尊重团队规则”,让他知道“自由创作”和“责任”是绑定的。

 

5. 关注“综合成长”,不止“表演技能”  

   表演生最终要“演人”,而“人”的厚度来自认知:多陪孩子看优质电影、话剧(看完聊“你觉得主角为什么这么做”),鼓励他读书、写日记(哪怕是碎碎念,也是梳理情感的过程),甚至支持他学一门“非表演相关”的技能(比如画画、乐器)——这些积累会悄悄变成他表演里的“细节感”。


微信二维码

187-5449-8116

沉浸体验!即刻改变
试听课全程免费,提供食堂和宿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