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艺考干货分享:盘点表演理论与常见元素
如果想要在表演这条道路上走得更远,扎实的基础至关重要。只有将基本功掌握得清晰透彻,才能像盖楼一样,一层一层稳健向上攀登。
1.关于表演理论
表演艺术起源与分类:了解表演艺术的起源、演变过程及其在现代的分类,能让考生从宏观层面把握表演艺术的发展脉络,为表演实践提供历史和文化的支撑。
演员基本素质:演员需具备感受力、表现力、创造力等专业素质。感受力能帮助演员敏锐捕捉角色情感和情境氛围;表现力使演员将内心感受准确传达给观众;创造力则助力演员在表演中进行独特的诠释和发挥。
表演基本要素运用:包括时间、空间、动作、情感等要素的运用。在表演中,合理把握时间节奏,如快慢、缓急,能增强表演的张力;对空间的利用可展现角色的活动范围和环境特点;动作要符合角色性格和情境逻辑;情感表达需真实、细腻,以引起观众共鸣。
表演风格与流派:不同的表演风格和流派有各自的特点,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强调演员要深入体验角色内心,布莱希特体系则注重间离效果,让观众保持理性思考。了解这些风格和流派,并将其应用到表演中,能丰富表演的表现形式。
2. 表演必备理论
(1)“三一律”
“三一律”,也被称作“三整一律”,它是戏剧架构的重要规则,由“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情节”这三个要素构成。简单来说,我们所设定的剧情应当在同一天、同一个地点展开,并且所有情节都要围绕一个主题来推进。
所以,在表演内容的设定上,不能出现较大的时间跨度,也不能有明显的空间环境变化,剧情主线需保持稳定,始终紧扣一个主题。
(2)“演员的三个自我”
“第一自我”:指的就是我们自身。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思维、情感、个人情绪以及分析能力、专业能力等,都属于“第一自我”的范畴。
“第二自我”:即我们所扮演和塑造的角色。当开启一段表演时,角色的情绪、情感、思维方式以及表现等方面,均由“第二自我”来呈现。“第二自我”是区分“戏”与“现实”的关键所在。
“第三自我”:相对比较抽象,它是指以一种类似上帝视角的方式,对我们运用“第一自我”构建出“第二自我”的剧情进行审视和修改。
3.常见元素
(1)五力
观察力:生活是表演创作的源泉,演员要培养敏锐的观察力,观察人、环境、事物等。观察人的衣着打扮、举止、姿态、神态、语言等,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为表演创作提供依据。
想象力:知识积累越多,想象力越丰富。演员需要运用想象力去构建角色的内心世界、情境和情节,使表演更加生动、鲜活。在表演练习中,要做到想象力一触及发,相信规定情节。
感受力:演员要能够敏锐地感受角色的情感、环境的氛围等,将自己融入角色和情境中,真实地体验和表达情感。
理解力:准确理解剧本、角色、导演意图等是表演的关键。演员需要深入分析角色的性格、背景、动机、情感变化等,把握表演的方向和重点。
应变能力:在表演中可能会遇到各种突发情况,如道具损坏、搭档失误等,演员需要具备良好的应变能力,能够迅速做出反应,调整表演,保证表演的顺利进行。
(2)六感
分寸感:表演要把握好度,既不过火也不欠缺,恰到好处地展现角色的情感和行为。
幽默感:在合适的情境中展现幽默感,能为表演增添亮点,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信念感:演员要真诚地相信剧情的虚构内容,全身心投入到表演中,让观众感受到表演的真实性。
节奏感:表演要有节奏变化,包括动作节奏、语言节奏、情感节奏等,使表演富有韵律和张力。
形象感:演员要塑造鲜明的角色形象,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展现角色的特点。
真实感:细节就是真实,表演时注意细节,让表演达到真实的效果,使观众产生共鸣。
4.其他元素
注意力:注意力集中是进入创作的重要条件。在舞台上,演员要专注于角色和表演,摆脱紧张情绪,做到“当众孤独”。日常可通过一些训练游戏,如猜数字等,来锻炼注意力 。
记忆力:牢固的记忆力有助演员记住台词、动作、情节等,保证表演的流畅性。
表演力:鲜明的表演力能让演员在舞台上或镜头前更好地展现角色,吸引观众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