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生码住!学表演不可或缺的实用干货
亚里士多德曾言,表演是对行动中人的模仿,足见动作在表演领域的核心地位。
对于观众而言,他们了解角色、知悉情节,全凭演员的动作呈现。一旦演员的动作含混不清、精准度欠缺,观众极易陷入困惑,进而从剧情中脱离出来。
从演员角度来看,一方面,不少演员会精心为角色构思几个极具代表性的动作,期望借此展现人物的性格与习惯。然而,若演员无法将这些动作准确地表现出来,那么前期再丰富的设计也只能付诸东流。另一方面,演员在表演过程中,若不能摒弃自身固有的动作习惯,即便为角色设计了几个独特动作,也会被其自身众多的习惯性动作所掩盖。如此一来,在观众眼中,这位演员无论饰演何种角色,都仿佛只是在演绎他自己。
动作中分析剧本与角色
斯氏体系中,动作中分析剧本与角色是晚年确立的有效排演方法。斯氏认为在戏剧的动作、情感、思想三要素里,应先抓动作。戏剧通过动作展现思想,且“动作是捕捉情感的网罟”。不过,情感难以受主观意志控制,生活中的情感由客观事物刺激自然产生,表演创作中的情感需演员依据角色要求,从情绪记忆和内心唤起。若演员直接表演情感,只会导致刻板、虚假的表演,所以要从动作入手唤起情感、表现思想。
“形体动作”的优势
“形体动作”比“心理动作”更易掌握,它物质可见,比内心感觉更易了解和确定。“形体动作方法”是演员塑造形象的最佳途径,能让演员从简单到复杂、从有意识过渡到下意识地接近角色。这种方法可发挥演员创作主动性,促使其独立思考角色,在规定情境中积极行动,避免机械背台词和直接表演情感等错误倾向。
从“形体生活真实”到“精神生活真实”
该手法能防止演员机械背诵台词,帮助演员将他人话语转化为自己的表达。从简单的外形和物质层面入手,逐渐接近心理和精神层面。当演员真实有效地完成形体动作,创造出角色的“人的身体生活”时,相应的情绪体验会产生,角色的“人的精神生活”也会随之展现。
准确组织和体现人物动作
剧中人物动作受规定情境制约和推动。要塑造好人物形象,准确组织和体现动作,演员需认真感受并挖掘深化剧本的规定情境,积极准确地在其中行动。规定情境涵盖剧情、时间、地点、环境、人物关系等,它决定角色性质、样式和心理活动。
总结
规定情境改变会使人物动作方式和心理活动相应变化。演员要深入分析、丰富规定情境,推动人物行动,想象并组织符合情境的动作链条和动作线。演员需从剧本台词及揭示中分析规定情境,挖掘其背后隐藏的内容,结合自身生活体验和艺术想象力进行开掘。只有认真研究和感受规定情境,演员才能在舞台上真实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