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艺考生必看!一篇搞懂三大表演体系!
1.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体验派)
核心主张:
强调演员需在角色中注入“自我生命体验”,通过“规定情境”“情绪记忆”“真实信念”等技术手段,实现“我就是角色”的身心合一。
技术工具:
情绪记忆:调动个人真实情感经历(如失恋的痛苦→代入悲剧角色);
即兴创作:通过“观察生活练习”捕捉人性细节(如模仿菜市场摊主吆喝);
解放天性:用“动物模拟”“无实物练习”打破表演痕迹(如模仿醉酒者踉跄步态)。
代表案例:
奥利弗版《哈姆雷特》中,演员通过回忆母亲离世时的颤抖,表现角色“生存还是毁灭”的内心挣扎。
2. 布莱希特体系(表现派/间离派)
核心主张:
反对斯坦尼的“沉浸式体验”,主张演员以“观察者”身份剖析角色,通过打破第四面墙、角色自述、舞台调度符号化等手法,迫使观众跳出情感共鸣,思考社会议题。
技术工具:
间离手法:演员直接对观众说话(如“我现在要扮演一个贪婪的资本家”);
叙事剧场:用歌曲、投影字幕等打破时空连续性(如《四川好人》中天使与凡人的角色切换);
符号化表演:用夸张动作/服饰暗示角色本质(如《三毛钱歌剧》中资本家戴金丝眼镜、拄文明棍)。
代表案例:
孟京辉《恋爱的犀牛》中,演员直接向观众喊话:“你们以为这是爱情?不,这是偏执!”
3. 梅兰芳体系(中国戏曲程式化体系)
核心主张:
强调“以形写神”,用“唱念做打”的程式动作(如“云手”“圆场步”)、脸谱色彩(红忠白奸)、道具象征(马鞭代马、船桨代舟)等符号体系,实现“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的写意美学。
技术工具:
程式化动作
台步:圆场步(急行)、碎步(慌乱)、醉步(踉跄);
手势:兰花指(优雅)、剑指(威武)、佛手(慈悲);
虚拟性时空
一桌二椅:可变身为山峦、城楼、床榻;
开门关门:用身段动作表现空间转换。
代表案例:
京剧《贵妃醉酒》中,杨贵妃以“卧鱼”身段嗅花,配合水袖翻飞,传递醉态与哀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