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艺考干货分享 | 哭与笑的基本要领
在日常生活里,人们的哭和笑往往是条件反射的产物。然而在舞台表演中,演员若要呈现出真实且动人的哭与笑,就必须牢牢把握引发哭或笑的各类事物形象,也就是哭笑的根源。这要求演员在表演过程中,一方面要敏锐接收来自对手的刺激;另一方面,也要善于捕捉自己内心视像里某些形象、事物以及声音效果所带来的刺激。
简单来讲,演员需要借助形象化的刺激,激发出与所扮演人物相似的喜悦或悲伤情感。同时,在日常训练中,有两个关键要点不容忽视,那就是增强控制力和掌握协调感。演员需要着重提升对气息活动、声音运用以及面部表情变化的控制能力。
通过气息、声音和形体这三者之间的协调配合,来精准表达人物特定的情感。概括而言,就是先通过行动激发情感,再运用一定的表演技巧将情感生动展现出来。
一、气是指哭与笑时呼吸的运用
气是笑声的原动力。因此,演员的首要任务是掌握哭与笑时气息活动的方法。倘若缺乏气息的有力支持,仅靠嗓子干笑,根本无法发出一连串自然的笑声,而且这样的笑声也难以悦耳动听。
哭的时候亦是如此,演员同样需要掌握气息活动的方法。不然,就会陷入干哭的尴尬境地,只有声音却没有情感的流露。或者即便演员自己哭得泪流满面,但由于缺乏相应技巧,观众也难以真切感受到人物内心的悲痛。
二、声是指哭笑时声音的运用
若想让舞台上的哭与笑在声音表现上独具特色,避免千篇一律,就需要赋予声音丰富的色彩变化,使其富有音乐感,从而营造出多样化的声音效果。
这就要求演员根据哭笑的具体内容以及人物造型的需求,灵活调节共鸣腔的不同部位。与此同时,舞台上的哭与笑,不仅在音色上存在丰富的变化,还在音高、音量、速度和时长等方面各有不同。这些变化共同塑造出了能够反映不同人物、不同情感的各种哭笑旋律感。
所以,在进行舞台哭与笑的训练时,同样可以运用声音四要素(音高、音量、音色、时长)变化的原理,来提升哭与笑的声音表现力。
三、形是指哭与笑时的面部表情变化
人的面部肌肉具备表达情感的功能。可以说,面部呈现出的各种形态变化,是面部肌肉协调活动的结果。这种活动和变化极为细微且灵敏。故而,面部表情变化是人类心理活动最为主要的外在表现。日常生活中,人们能够通过“察言观色”察觉彼此思想情绪的变化,正是基于此理。当人处于哭与笑等情绪剧烈波动的状态时,面部表情肌肉的运动必然十分明显。所以,在训练哭与笑的技巧时,务必重视面部形态的变化。
此外,还需确保气息的活动、共鸣腔的运动与面部表情达成协调一致。唯有如此,才能让观众真切感受到哭与笑是人物内心情感由内而外的自然流露。
有时,演员发出的笑声虽然响亮,却总给人不真实、不感人的感觉。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演员没有抓住笑的起因,导致笑缺乏实质内容;另一方面,可能是演员仅关注声音效果,而面部肌肉僵硬,毫无表情变化。
试想,当脸上毫无笑意时,即便大声喊出“哈哈哈”,也很难让观众感受到人物内心的喜悦与欢乐。所以,对于舞台上的哭与笑,要注重从气、声、形三个方面展开训练,使三者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如此,方能收获显著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