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生现在两极分化!到底哪条路是正确的?
表演生现在两极分化,到底哪条路是正确的
纯理科背景转表演艺考
零基础集训
自认为表演基础一般
文化课成绩450分左右
这位同学的问题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该选择冲刺校考,还是稳妥走统考?
表演生现在两极分化!到底哪条路是正确的
先说结论:建议这位同学参加校考。
接下来,将从以下三点展开分析:自身的处境、同等学校对比、自身专业前途。
一、自身的处境
太理解你的迷茫了——专业和文化都卡在“不上不下”的位置:集训时总觉得自己台词没感染力、即兴表演没亮点,文化课既不算高枕无忧,也不至于拖后腿。
但你知道吗?准备表演艺考的同学里,和你情况几乎一样的同学,最后拿下校考合格证的人占了近一半。
集训时的表演老师常说:“一个班校考考得好的,未必是平时排练最‘标准’的那几个。”
为什么?因为校考和统考的逻辑完全不同——
统考有相对统一的评分标准(台词清晰度、形体完成度、表演完整性),但校考更看重“独特性”。
你觉得自己“演得不够好”,但若基础(吐字、肢体控制、表演逻辑)没问题,我反而希望你保留自己的“表演灵气”:可能是对角色的天然共情力,或是即兴时迸发的鲜活细节,这些恰恰是校考考官眼里的“闪光点”。
有同学纯理科转表演,集训时总被老师说“台词像念课文”,结果校考中戏表演系竟拿了小圈名次;另一个平时即兴表演总“跑题”(但情绪极有感染力)的同学,北电表演专业校考直接过线。
甚至有和你一样零基础、统考刚踩线的学弟,校考拿下了上戏表演系的“小圈票”。
所以第一个结论想告诉你:别觉得校考院校遥不可及,你的“普通”里藏着校考需要的“特别”——你远比自己想象中“有机会”。
二、同等学校对比
学表演的人,很难不向往“中戏、北电、上戏”这样的顶尖艺术院校。但综合类大学的表演专业和专业艺术院校,到底差在哪?我认为是两个关键词——包容性和选择性。
1、关于包容性
在专业艺术院校的校园里,你会常见到:排练厅里穿着破洞牛仔裤背独白的男生,食堂里化着舞台妆啃包子的女生,甚至有人为了贴近“角色”留起长发或染成挑染。
如果是在综合类大学的普通专业,这种“特别”可能会被议论;但在艺术院校,“独特”反而是常态——这里有太多比你更“不合群”的人,你可以尽情释放对表演的热爱,不必担心“被审视”。
2、关于选择性
这也是专业艺术院校的“局限”:接触的人群太单一。
在综合类大学的表演专业,你可能在社团遇到学金融的室友、学计算机的话剧社伙伴,甚至能跨专业辅修心理学(对理解角色很有帮助);但在专业艺术院校,从大一到毕业,同学几乎全是学表演、导演或戏剧文学的——大家聊的是“斯坦尼体系”“肢体剧”,少见其他领域的碰撞。
所以第二个结论:包容性和选择性没有绝对好坏,关键看你更想要什么——是“和同频的人深耕表演”,还是“在多元环境里拓展视野”。
三、自身专业前途
同学想学表演,那我必须说:除了少数顶尖综合类大学的表演专业(如985高校的艺术学院),国内大多数综合类院校的表演教育资源,很难和中戏、北电等专业艺术院校相比。
有人会说:“我看的是师资,不是学校名气。”但现实可能更直接——我认识的表演专业学长姐,校招时拿着简历去影视公司、话剧团,HR筛简历的第一关就是:“中戏北电的放一边,其他院校的再看。”
例子或许极端,但行业对专业艺术院校的认可确实普遍存在。
但进了大学你会明白:学校能教的有限,更多要靠自己——观察生活、打磨片段、积累作品。而专业艺术院校的优势在于:校招资源更密集。每年中戏北电的毕业季,各大影视公司、话剧团甚至剧组都会直接进校招人,这在普通院校很难见到。
但这是否意味着“非专业艺术院校就没出路”?
当然不是!表演行业的顶流演员、金牌编剧、优秀导演里,也有很多人并非出自顶尖艺术院校——他们靠的是持续的学习、对表演的热爱,以及无数次的积累。
大学决定的是你起步的“平台”,但最终能走多远,永远取决于你自己。
最后,想对各位同学说:想清楚你要的到底是什么——是“拼一把考顶尖艺术院校”,还是“在综合类大学平衡学业与兴趣”?高考和艺考,本就是用尽全力去触达“最远的可能”。
你的纯理科背景或许曾让你怀疑“我适合学表演吗”,但校考恰恰需要这种“不同”;你的零基础集训或许让你焦虑“我不够好”,但校考恰恰看重这种“鲜活”。
勇敢追,尽力跑,结果自会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