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艺考生台词拿到手不会处理咋办?三点定位法(3)
当你拿到一篇文章作品时,务必要第一时间判断它是基于现实创作,还是源自思维构想。这一判断相当关键,因为它直接决定了你后续的表达方式。今天我们讲三点定位法的最后一点。
“人们相互交流所发出的信号”(作家的作品)
我们在上两节课提到,在人们相互交流时,对第一点和第二点的考量都与第三点——作品本身紧密相连。也就是说在分析作品时,得出的所有结论以及呈现的一切表达,都不能脱离作品本身,每一处呈现都必须能在作品中找到依据。
文学作品的两种来源:
1.生活
生活是众多文学作品的源头,它们反映着生活的真实面貌。当我们面对现实题材作品的表达,无论是戏剧呈现,还是戏剧里台词的演绎,都得格外留意一个要点——我们常常不会直白地表达“真话”。不能仅仅依照文字表面意思去传达内容,真正的意图往往潜藏在词句背后,这便是我们常说的“潜台词”。
为什么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直接说真话呢?这是由人类社会的特殊结构所决定的。作为群居且具有社会性的动物,我们每个人都难以独自在这个世界生存。我们从集体中获取保护与恩惠,也就必须无条件地服从社会规则,不能随心所欲。众多的道德规范和法律准则约束着我们的行为。
这意味着,在社会中生存,处理人际关系是极为重要的一环。这就要求我们不能直截了当地表达想法,而要想办法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不侵犯他人利益。所以,我们在日常交流、打招呼时,常常会有许多看似“必要”的“废话”。
由此可见,那些描绘真实生活和社会环境的对话及作品,实际上远比描绘思维世界的作品要复杂得多。要想精准地呈现这类作品,就需要对其进行深入剖析,挖掘出台词背后隐藏的潜台词,如此才能准确地塑造人物形象、传达作品内涵。
2.思维
作者常常将诸多事物提升到思维层面,构建出我们头脑中的想象世界。思维世界与我们所处的现实生活世界既有相同之处,又存在明显差异。相同的是,思维世界里也有山川、天空和大地;不同的是,思维世界是一个尽善尽美、将一切推向极致的世界。
以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为例,诗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所描绘的瀑布,并非现实中庐山的真实瀑布。我们在读诗时脑海中想象的瀑布,也和真实的庐山瀑布有所不同。李白笔下的庐山瀑布,是他在文学创作中构建出来的,是其思维世界的产物。
那么,在表达思维世界时,我们该采用怎样的基调和表达方式呢?首先要明确,思维世界是真实存在于每个人头脑中的。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前辈艺术家们找到了一种方法——朗诵。
朗诵能够将我们带入思维世界,与现实世界形成区分。在开展朗诵朗读训练时,我们必须探讨这个问题,因为很多同学对此存在误解,总把朗诵和虚假、造作划等号,这其实是不正确的。朗诵并不等同于虚假和造作,出现这种错误认知,是因为我们错误地运用了朗诵方法。如今,很多青年演员面临这样的困境:让他们朗诵,他们不会;让他们像平常一样说话,他们也不会,只会用一种不伦不类的“文艺腔”,既不是真正的朗诵,也不是自然的说话。
所以,在考察“作品”这一要素时,我们一定要留意文章或作品的内容,判断它描绘的是现实生活,还是思维世界。文学作品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对现实社会的描写,另一种则是对人们情感中思维世界的刻画。